习得性无助:人受挫折后为什么会自暴自弃?
人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往往会呈现出两种表现:一种是迎难而上,直面挫折,直到将困难解决;一种是选择逃避,自甘堕落,最后被困难征服。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属于后者。那么,人受挫折后为什么会自暴自弃?心理学的习得性无助告诉你答案!
习得性无助:人受挫折后为什么会自暴自弃?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在经历了挫折或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也就是说,习得性无助是人们在经历了一次次挫折后的反应,许多人还把它看作抑郁症的一个前兆,如果长期处在无助的状态下,那么这个人患上抑郁症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了。
习得性无助源于塞利格曼和梅尔在1967年的一次实验。他们将狗作为被试的对象,并且将它们分为了三组,通过两个阶段的实验来进行测试。
第一阶段:将狗固定在吊床上,只要蜂音器一响,便会给予多次电击。其中,第一组狗只要用鼻子推动吊床底部的嵌板,便可逃避电击。而第二组狗无论怎么做也无法逃避电击,第三组狗只是绑在吊床上,并没有受到电击。
第二个阶段,将三组狗放入一个双间穿梭箱内,狗只要跳过中间的栏杆,便可以躲避电击。结果发现,第一组和第三组狗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应越过栏杆躲避电击,只有第二组的狗无法学会如何避免电击,它们甚至不会去主动逃避电击,只等蜂音器一响,便开始呻吟和颤抖,即使电击还没有来临。
在这两场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阶段中无法躲避电击的狗,在第二阶段中选择了放弃,这种现象也被塞利格曼和梅尔称为“习得性无助”。后来塞利格曼还以大学生为测试对象,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也证明了这种现象同样会发生在人类的身上。
习得性无助之所以会产生,主要分为两大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的消极评价,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态,如果一个人长时间被说教的语言所教训,并且多次被出言侮辱的话,即使他当时没有产生无力感,也会出现焦虑的情绪。
其次,不良的竞争关系,也是导致习得性无助现象出现的原因。比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少的家长和老师都会将分数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一个标准。所以,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可能会被家长强行安上了一个“劣等生”的名号,这时候,他们就可能会出现无助感,甚至会自暴自弃,对学习彻底放弃。
二、内部因素
1、错误的归因
在习得性无助的相关研究中,人们发现,并不是所有人在经历了失败后,都会产生无力感,即使产生了无力感,程度也有很大的区别。而错误的归因,才是导致习得性无助出现的真实原因。
比如,学生考试成绩突然变差,有的学生会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为外部的,比如考试紧张了,那天自己身体不舒服;有的人则会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内因,比如自己不够聪明,不是学习的料等等。
2、认知偏差
错误的归因,会导致我们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的人,从而开始自暴自弃,并朝着错误的方向进行改变。就像一个好学生,突然成绩变差了,他便将原因归咎为自己是“劣等生”,结果他就开始自暴自弃,玩物丧志,最后真的变成了一个“劣等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