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意思是什么?心理学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许多人都听说过一句话,叫作“信则有不信则无”。它用来形容那些信奉宗教的信徒再合适不过了,不过,在心理学中,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个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意思是什么?心理学如何解释这个现象?一文了解一下!
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意思是什么?
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意思是,对于一件事而言,如果你相信它,那么它就是存在的,如果不相信它,它就是不存在的。在心理学中,我们将这种心理称之为安慰剂效应。一个病重的病人,明知道医治无效,却依然会选择相信这种无效的治疗,而通过这样的治疗的确让症状缓解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反之,如果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继续治疗反而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这种性质相反的现象,被称之为“反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是什么意思?
安慰剂最初是一个医学名词,它是用于对新研发的药物进行检验的。实验中,人们将有着相同病症的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服用研制的新药,另一组服用一些用糖丸制作而成的假药,并告诉两人,他们所服用的都是最新研制的药物。实验结束后,如果服用新药的病人康复的效果要远高于服用假药的,那么就证明这种新药有用,否则说明这种药的价值不高。而这种无效的假药便是起了一个安慰剂的作用。
所谓的安慰剂效应,也就是一个心理安慰,当病人坚信没有治疗效果的安慰剂能够医治自己病症的时候,这种信念会让他们的心态变得更加积极,病人的症状往往也会随之减轻。实际上,并不是安慰剂给了他们治疗,而是他们自身心态的改变,把自己给“自愈”了。
由安慰剂效应,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一个论点,那就是:人类的身体是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的。
如何巧妙的利用安慰剂效应?
1、在广告词上
在生活中,我们会听到许多耳熟能详的广告词。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有喜事喝美年达,农夫山泉有点甜等等。实际上,如果我们较真一下,就会发现,其它品牌的凉茶也有降火的作用,为啥它们卖得没有王老吉好?有喜事就一定要喝美年达吗?喝百事可乐和娃哈哈不行吗?农夫山泉真的比怡宝要甜吗?实际上,这都是抓住了顾客的一种安慰剂心理,商家通过这种广告词,抓住了顾客的痛点,让他们从潜意识中觉得这些产品能够解决自己的痛点,从而提高产品销量。
2、善意的谎言
经验丰富的医生,在面对身患绝症病人的时候,通常都会谈笑风生。当病人问及自己病情的时候,医生总会轻描淡写,告诉病人这个病很好治,他病得不严重,让他不要担心。等到病人出去以后,医生才找到病人的家属,告诉他们事情的严重性,让其提高警惕。实际上,医生如此“欺骗”病人,就是一个善意的谎言,让病人的心里产生安慰剂效应,从而降低病痛带来的折磨。
总的来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其实就是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在起作用,安慰剂效应虽然没有实质性的医疗效果,但却能够给人带来潜意识的安全感和心理满足,它在人类的生活中运用也是十分的广泛。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