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心理之家,本站系行业网站,有任何心理相关的问题欢迎在线咨询!

心理之家

首页 > 心理知识 > 家庭

家庭

埃里克森自主感和主动感的区别

发布时间:2022-03-30 21:50:03 家庭
​埃里克森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以及精神分析学家。他所提出的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对于心理学界有着重大的影响。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人要经历8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而这种演变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埃里克森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以及精神分析学家。他所提出的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对于心理学界有着重大的影响。

人

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人要经历8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而这种演变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这8个阶段包括4个童年阶段,1个青春期阶段和3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会有其对应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这8个阶段也是紧密相连的。

而“主动感”这一名词,第一个来源便是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儿童期(1.5-3岁)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主要解决自主与害羞之间的冲突。在这一时期中,儿童学会了大量的生存技能,如爬、走、说话等。不仅如此,儿童还要学会怎样坚持和放弃。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儿童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决定他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了。

而在这个时候,父母可能会与孩子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教会孩子一些基本生活技能的重任。比如,训练孩子如厕,让他们对随地大小便的行为感到羞耻等。并且还要训练他们按时吃饭、按时睡觉等等。另一方面,儿童却已经开始有了自主感,他们依然会坚持自己原有的进食、排泄方式。

所以,父母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在这个时候,孩子又会反复地抗拒父母的教育。此时,父母既不能听之任之,让孩子依旧沉浸在婴儿时期的坏习惯中,又不能过分严厉,从而伤害到孩子的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如何把握好其中那个“度”,正是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主动感的第二个来源便是学龄初期(3-6岁)这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主要需要解决的是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了主动探究行为而受到鼓励,他们就可能会形成主动性,这也将为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不认可孩子的主动探究行为,孩子就可能会对自己的主动性失去信心,从而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给他们安排的圈子里。而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而“自主性”这个词,源于教育学中关于“学习”性质的描述,因为学习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的。而学生所谓的“自主性”,就是强调学习主体是自己的事,它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即:学习是自主的学习。

而学生的学习,主要体现在“自立”“自为”和“自律”三个特征上。

那么,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呢?

自主感和主动感的区别

主动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比如孩子觉得自己“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它是由儿童期和学龄初期孩子接受的教育方式所决定的。主观感直接会影响到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主观感的欲望也会直接体现在主动学习、主动社交、主动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等方面。

而主动性则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比如,孩子主动地去学习,主动穿衣服,主动与他人交流等等,也就是说,主动感是一种意识,它能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主动性则是孩子具体体现在某些事情上的主观积极性,前者是后者的根本决定条件,两者成正比。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