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心理之家,本站系行业网站,有任何心理相关的问题欢迎在线咨询!

心理之家

首页 > 心理知识 > 家庭

家庭

为什么特别想得到父母的认可?总想获得父母的认可是不是病

发布时间:2022-04-18 16:56:56 家庭
为什么特别想得到父母的认可?爱可以有条件,也可以无条件。“无条件的爱”代表着别人爱的是你本身,不添加任何附加条件。“有条件的爱”代表着因为你具备的一些附加条件,才能让别人爱你。例如,“我爱你是因为你足够优秀”“你足够听话,我才会爱你”。...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了皮克斯的新作《青春变形记》,它讲述了一个刚进入青春期的 13 岁华裔女孩美美,身体里藏着一只巨型红熊猫的故事。

影片中,只要美美情绪变得激动一点,就会从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变成一只巨型红熊猫。

于是,妈妈决定为美美举行一个把红熊猫封印的仪式,这样美美就再也不会突然变成红熊猫了。

而从小一贯顺从妈妈的美美,在最后一刻竟然激烈地反抗了妈妈。

虽然体内有了红熊猫,做不成妈妈眼中的完美小孩,会让妈妈失望,但她还是决定留下自己的红熊猫。

从父母眼中的乖女孩变成有着内心小野兽的自己,这其中的心历路程并不容易。

小X的父母都是高材生,但她认为自己没有继承到父母的高智商,成绩并不拔尖,离天才更是差得十万八千里。

她知道父母为了她的学习付出了多少,也知道父母有多希望她能考上985或者211,然后出国深造,最后在大学里当老师。

但是她认为自己在画画这方面是有天赋的,她想在这个领域实现自我。

所以不想按照父母的意愿进入重点高中学习,而是想去一所美术学校学习。

但她迟迟下不了决定。

“为什么这么犹豫呢?”

“我害怕……”

“害怕什么?”

“我害怕我爸妈会对我感到很失望,我不想让他们感到失望。”

为什么特别想得到父母的认可?总想获得父母的认可是不是病?

600-家庭教育

为什么特别想得到父母的认可?总想获得父母的认可是不是病?

在与小X的聊天中,我们知道她的父母一直以来对她期望很高,一旦她没能达到他们的高期望,他们就会对她表达指责或者嫌弃:

“你还是我们生的孩子吗?我们俩的优良基因都去哪了?”

“你怎么连这都做不好?”

爱可以有条件,也可以无条件。

“无条件的爱”代表着别人爱的是你本身,不添加任何附加条件。

“有条件的爱”代表着因为你具备的一些附加条件,才能让别人爱你。

例如,“我爱你是因为你足够优秀”“你足够听话,我才会爱你”。

当我们一直收到的评价是“你再这样,妈妈就不管你了”“你不能这样做”,而不是“你是一个好孩子,只是这样做是不对的”,我们就会觉得爱是有条件的。

经常体会到有条件的爱,我们就会习惯通过表演、行动去获得ta人的爱,而不是真实的自己。

小X一直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是有条件的爱,所以她害怕父母对她失望后,就不再爱她了。

因此她一直都选择让「假性自我」出来,然后压抑「真实自我」。

但「真实自我」长期被压抑,人就会愤怒,会痛苦。

于是,她一直深陷既不能顺从父母,又不能顺从自己的这种撕裂的痛苦之中,以至于产生抑郁,时常想自杀。

后来,小X告诉我们: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们了,他们不能理解,觉得我疯了,然后我哭着对他们说‘成为让你们失望的小孩,我很抱歉,但我只能成为这样的小孩’,然后我就坐车逃到了外婆家里。

第二天他们来接我,我们一路都没说话,我心里很忐忑,你说得对,我害怕他们再也不爱我了,再也不管我了。

但同时心里又有种莫名的轻松,觉得自己终于说出来了,真好,这让我忍不住想哭。”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难以鼓足勇气,去破除被父母认可的愿望。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最亲密的,这份亲密关系让我们没办法不去在乎父母的感受,但过于注重父母的感受,就会忘了尊重自己。

在综艺节目《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宴请朋友,朱妈妈不仅没有一丝欣慰,还表示让儿子学会做饭,是她的不对,更是直言:

“我的宗旨就是,不管儿子走到哪里,南征北战,我都会给他一个温暖的厨房。”

对待儿子的恋情,她则表示:

“他的每一段感情,我都知道,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的儿子的。”

“女生就应该做贤妻良母,既然把你娶进来了,你愿意进这个家,你就应该承担起你的责任,为家庭付出一切。”

可以说朱妈妈对朱雨辰的确是掏心掏肺的好,但是朱雨辰开心吗?

他并不开心,甚至感到很痛苦,在节目中痛哭道:

“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愿意留在我身边?”

有不少网友指出原因,认为他妈妈过于关爱他,而他又从不表明自己的立场,模糊了他和母亲之间的分界线,从而导致他母亲一味干预他的生活。

在《超越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提到过「分化」这一重要概念。

一个情感成熟的人,是可以做到既与ta人在情感上接近,又不被ta人的意见、需求和评价而左右的。

就像一个细胞与另一个细胞分离,虽然不在一起,但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只有那些分化成功的人才能真正「做自己」。

没有完成分化的人只能做到一边:要么通过顺从维持关系,要么为了「做自己」切断联系。

而想完成分化的关键一步就是:

你要知道「你可以不用因为辜负ta人的期待而感到抱歉」。

很多人觉得让ta人失望,就是在伤害那个人的感情,会让那个人受伤。

但是当一个人因评价你而倍感失望时,很大程度上,那是ta们要处理的情绪,不是你的责任,你无需对ta人的情绪完全负责。

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别人,也应该看到自己;允许自己喜欢自己,也允许自己讨厌自己;不仅尊重自己的需求,也尊重ta人的需求;有权利让ta人满意,同时也有权利让ta人失望。

可能很多人依旧在「维持关系」和「做自己」这两者之间来回挣扎,不用觉得焦虑,也不用苛责自己。

「分化」本身就是一件很难,很漫长的事情。

家庭治疗师Harriet Lerner曾表示,如果你尝试和改变的速度过快,周围的人就会大声地要求你变回来,最终这种尝试就会变成一个自暴自弃的过程。

所以,不要心急,请给自己时间。

最后,借用《权力的游戏》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别浪费时间让人们喜欢你,到最后你也就是个最受欢迎的死人!”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