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心理之家,本站系行业网站,有任何心理相关的问题欢迎在线咨询!

心理之家

首页 > 心理知识 > 家庭

家庭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什么心理?为什么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少?

发布时间:2022-05-07 15:22:32 家庭
​在电影《车四十四》中,歹徒在抢劫的过程中看到了漂亮的女司机,欲行不轨。当时车上的所有乘客都无动于衷。在面对危险时,大多数人都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那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什么心理?为什么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少?一文了解一下!...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在电影《车四十四》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男主乘坐的44路公交车半路遇到了歹徒抢劫。歹徒在抢劫的过程中看到了漂亮的女司机,欲行不轨。当时车上的所有乘客都无动于衷,唯独男主一人与歹徒搏斗,但还是没能阻止他们。歹徒走后,女司机再次回到了公交车上,直接把男主赶下了车,当时男主还十分不解,后来男主在出租车上看到了发生事故的公交车,车上的人无一幸免,才知道女司机是为了报恩才赶他下车的。

600-心理健康-情绪

虽然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同样反映了一个很现实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在面对危险时,大多数人都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那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什么心理?为什么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少?一文了解一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什么心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比如电影中的公交车乘客,当他们看到歹徒侵害女司机的时候,无动于衷,是因为他们害怕承担责任,并且认为帮助女司机对抗歹徒是一种风险大于收益的行为,所以才袖手旁观。

在心理学中,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在被要求独立完成任务时,责任感就会很强,会积极地完成任务,而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在困难和责任面前容易呈现出退缩和逃避的现象。

在公交车上,正因为在场的人比较多,大家都把制服歹徒的希望寄托到别人的身上,并降低自身承担责任的可能性,所以才会一个个地袖手旁观。

而在很多时候,人类都是有趋利避害的心理,当他们认为做某一件事的风险远远大于收益的时候,就会本能地逃避,即使这件事对其他人很重要,他们也会视而不见。

为什么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少?

英格兰逻辑学家奥卡姆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定律,叫做:奥卡姆剃刀原理,它的核心意思就是,如果一件事没有100%的必要去做,那么人们会更倾向于不去做这件事。这也是一种趋利避害,化繁为简的心理。

现实中,很多人都有着这样的心理,在他人遇到麻烦和困难的时候,我们的本能想法是不去参与这件事。比如,你在路上看到两个陌生人吵架或者动手,大概率是不会掺和进去的。因为你可能会认为,这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与我无关,他们吵架也好,动手也罢,只要不会影响到我,就没有关系。

实际上,这种心态反映了我们大多数人在对待一些外界应激事件的反应。同样,它也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在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理论中有提到,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会自动地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内心的平衡。

而见义勇为这种行为,虽然从道德的层面来说是对的。但是,当见义勇为的风险和收益不成正比的时候,人们就会更倾向于趋利避害。

同样,在场的人数越多,个人所要承担的道德风险和责任越低,我们就越有可能会袖手旁观。所以,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少,也证明了人们的趋利避害的心理越来越严重了。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