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观众是什么意思?心理学上假想观众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坐大巴的时候,突然身体出现了某种反应,想要释放“氨气”。这个时候,你就会非常地害怕,你害怕周围的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于是,你只能把那股气给“憋回去”。实际上,他人可能并不会注意到你的生理反应,你所担心的“观众”都是“假想观众”。那么,假想观众是什么意思?假想观众名词解释心理学。
假想观众是什么意思?心理学上假想观众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假想观众是指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是人群中的焦点,周围的人会注意到自己的一举一动,自己的所有小动作都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之下。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将自我中心分为两个维度,它们分别是: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
其中,假想观众会使得我们时刻保持警觉,以避免做出任何可能引起尴尬,让人嘲笑的举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也将人们的认知发展分为了4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1、感知运动阶段
它的出现时间是在婴幼儿0-2岁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儿童,可以通过探索知觉和运动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2、前运算阶段
它的出现时间是在幼龄儿童2-7岁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孩子,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语言或抽象符号来描述他们经历过的一些事物。这个时期的孩子,主要以自我为中心的。
3、具体运算阶段
它的出现时间是在大龄儿童7-11岁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儿童,会出现一种去自我中心的心理,这个时候,他们也会尝试着从他人的眼光中来看待问题,并通过他人的反馈来改正自己的行为。
4、形式运算阶段
它的出现时间是在青少年以及成人时期,这个时期的人已经对具体事物形成了一定的判定标准,并能够对其进行复杂的分析和判断。
皮亚杰认为,假想观众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人们在第三个阶段去自我中心的过程并没有完全地结束。这部分人依旧认为,自己和他人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才会将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的身上。
如何改变?
1、提高自信
假想观众之所以会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缺乏自信。这可能是源于我们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积极肯定,或者被他人批评、责怪过多。这些行为都会导致我们对自己缺少自信。我们会刻意的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揣摩他人的态度,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聚光灯效应。
想要改变,你就应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勇敢地接纳自己的错误或可能出现的错误,告诉自己,自己不是神,当然会犯错,只要我们在犯错过后能够积极改正就可以了,别人也不会太为难我们。
实际上,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别人不会像我们注意他们一样的注意我们,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自己想多了。
2、勇敢地与他人沟通
实际上,我们之所以会揣摩别人的想法,是因为我们缺少和他人的沟通。因为你不了解他们对你是否友善,所以你才会小心翼翼,诚惶诚恐。如果你和对方经常沟通,并且知道对方会有怎样的反应,自然也就不会过度地担心了。
总结:假想观众其实是一种把自己当作焦点的心理,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考虑过头了。要想改变,也可以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进行尝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