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模仿观察理论:班杜拉观察的四个过程的顺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模仿观察理论”。它认为人会通过观察来模仿他人的行为。并且人在观察中的行为可以分为四个过程。那班杜拉观察的四个过程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班杜拉模仿观察理论:班杜拉观察的四个过程的顺序
1.注意
观察学习开始于对示范者行为的注意。如果模仿者对他人的示范行为不给予注意,或没有进行正确的知觉,他就无法获得这一行为。
比如,我们看到有人在公园里跳舞,要是我们一心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不对跳舞的人给予任何关注,我们就不会学习到那个跳舞的人的任何行为。
因此,注意对人的模仿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班杜拉在研究中发现,注意过程的许多因素会影响人模仿学习的效果。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如下:
(1)示范者行为的特性
示范者行为的特性主要是指其行为的难易程度、美观、推广程度、奖惩情况等。假如示范者的行为美丽独特又十分简单,那其行为很容易成为观察学习的对象。要是示范者的行为在人群中很流行,那其行为也会越容易被模仿。若是示范者的行为得到有关部门的奖励,则其行为会比那些被惩罚的行为更容易模仿。
(2)示范者的特征
示范者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也会对观察者产生影响。若是这些特性与观察者比较相似,那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时,要是示范者的地位越高、能力越强、很受人尊敬,那人们也会更倾向于去注意其行为。
(3)观察者的特点
观察者的信心加工能力、情绪唤醒能力、知觉定势程度等也会影响其注意力。一般信心加工能力强、情绪唤醒水平高的个体,模仿他人行为的注意力可能会越高。而知觉定势程度越强的观察者,会影响到他们对榜样特征的抽取和解释。而那些自信心不强、自尊比较低、依赖性比较强的人,则更容易模仿榜样行为。
2.保持
保持是指观察者会记住从榜样情境中觉察到的行为,并且其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会以符号的形式表征。换句话说,就是观察者会对示范者的行为进行加工、辨析、内化,然后变成一种符号留在记忆中。
3.再现
再现是指观察者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实际的行为,但那些符号和表象可能在刚开始再现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错误,因此,他要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作出正确的反应。
比如,我们看到别人练习武术,当自己再现其动作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动作可能与别人的会有很大的差异。
4.动机
当我们再现行为后,要是我们的行为表现受到他人的激励,或是我们自身对自己的行为表现的自我效能感很高,或是我们内心对榜样的行为非常认可,那我们再现行为的动机就会很强。我们所模仿的行为就会增加出现的频率。
比如,当我们看到有人出神入化的表演双节棍后,我们内心会出现想要强烈模仿这种行为的动机。而我们再现表演后,若是自我感觉良好,他人也不断的鼓励我们,我们就会不断的学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