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心理之家,本站系行业网站,有任何心理相关的问题欢迎在线咨询!

心理之家

首页 > 心理知识 > 家庭

家庭

故意杀人后自杀是什么心理?(抑郁还是其他原因)

发布时间:2021-10-08 17:05:19 家庭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挫折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广泛。提出者多拉德和米勒在《挫折与侵犯》中表示挫折感会诱发人们内心的愤怒和焦虑,因此会导致侵犯行为或其他行为(退缩)。...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今日在网上看到一个话题:“一个人故意杀人后自杀,被救活后法律判处其死刑,这有什么意义?”针对这个问题,有个网友是这样回复的:这个问题当中涉及到了一个价值的判断。普通的群众之所以对这个人是否会被判处死刑有疑义是因为群众们并不是法官。认为没意义的群众们的推演方式是只要结果正确,省略中间过程。这种推演方式得出的结论就是:犯了可能会被判处死刑的罪行就意味着立刻丧失了最基本的、甚至是全部的人身权利。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这不禁让我思考:如果这个人知道自己故意杀人后自杀没能成功,被救活之后要重新走一趟鬼门关,说不一定就不会选择自杀了。那么这些故意杀人后选择自杀的人又是什么心理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一心理过程,这一理论叫做挫折-侵犯原理,这个原理来源于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挫折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广泛。提出者多拉德和米勒在《挫折与侵犯》中表示挫折感会诱发人们内心的愤怒和焦虑,因此会导致侵犯行为或其他行为(退缩)。

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因为他们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家庭教育和社会阅历等因素不同,他们在成长过程的对世界以及对于价值总的认识和根本观点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会形成不一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挫折来说,不同世界观和不同价值观的人对挫折的界定、认识和理解都不一样。

有人认为人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人们可以在挫折中汲取经验教训,在挫折中越挫越勇,利用挫折帮助自己成长;也有人认为挫折是一件很难去面对的事情,他会打击人的自信心,一般人(比如自己)是很难战胜挫折的,对挫折长期持消极态度。故意杀人的罪犯通常属于第二类人,他们遇到挫折后往往沮丧面对,被挫折伴随而来的恐惧、焦虑、愤怒、抑郁等情绪完全控制,失去理性。复杂而沉重的情绪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们迫切地需要寻找一个出口,最终他们选择了故意杀人,侵犯他人的生命安全作为出口。

故意杀人后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违反了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也明白自己即将为自己的行为所需承担的后果。刑狱的惩罚,无论是死刑还是其他刑罚、道德的谴责,言语的攻击对于他们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挫折,这个挫折甚至比上一个挫折更强烈。他们无法难以承受这样的挫折,此时他们选择了退缩逃避,以自杀的形式来应对这个挫折。

以上就是那些故意杀人后自杀的人内部心理动机及过程。正如雷克利斯所说的,如果个体本身有良好的内部遏制系统,那么促使个体产生犯罪行为的驱动力就能够很好的被内部遏制系统所转移或者克服。但是如果内部遏制系统比较薄弱,那么个体就极有可能屈从于犯罪的吸引力和压力。人的行为是能够通过遏制手段加以束缚的,而故意杀人后自杀的行为正是内部遏制系统不强的体现。

想要进一步了解自己是否有抑郁症,不妨做下文末的抑郁自查量表测试。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