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什么心理?一文了解!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俗语,比如“破罐子破摔”这个说法,可能许多人都听说过,它的意思是一个东西一旦变坏了,人们就变得不会再去珍惜它,甚至还会继续破坏它。许多人都不知道,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对应着什么概念,今天笔者就为大家来分析一下!
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什么心理?
破罐子破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它是指,个体在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制情景时,形成一种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件结果的一种不可控认知,它也是一种人们放弃努力的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利于1967年研究动物时发现的,他最初将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刚开始狗狗还想逃窜,但是笼子是关着的,在施加电击后它根本无处逃窜。经过多次实验后,狗狗便形成了一个条件反射,只要蜂音器一响,不管有没有施加电击,它都会自发性的浑身抽搐,痛苦倒地,而且也不会想办法逃出笼子。这种经历过多次失败后选择放弃的心理,就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十分常见。比如,当学生多次考试失败后,便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只要一上课,他们就会想睡觉。时间一长了,好学生就变成了坏学生。实际上,习得性无助往往是因为长时间环境对一个人的压抑产生的心理阴影。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如果父母常常采取棍棒式的教育,也容易让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旋涡当中。
比如,孩子一旦犯了什么错,父母就对孩子辱骂甚至拳打脚踢,刚开始孩子还会反击,到后来孩子也麻木了,当他们犯了什么错事,也不愿意主动向父母坦白,他们不会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沟通,而是会用十分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犯罪心理学中,习得性无助是许多罪犯的一个共同心理。比如,一个小偷最初的盗窃可能只是为了一个贪念,但是,一旦他被人贴上了小偷的标签后,小偷的自尊心就受到了巨大的打击。而这种标签效应,也会让他接下来更容易往标签所想要代表的方向去努力。这就像詹姆斯威尔逊说的“破窗效应”一样,一旦一栋完美无缺的房子里烂了一个窗,大家的心理就会觉得它不够完美了,于是纷纷来这里捣乱。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的贞洁也是如此。许多传统女性会将贞洁看得特别重要,当她们贞洁在的时候,就会安分守己当个好女人,心中满揣着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一旦她们的贞洁被破坏,就陷入了一个“破罐子破摔”的漩涡,她们就会更容易与他人随意的发生关系,这也就是0次与无数次之间的区别。实际上,这种都是属于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说到底,习得性无助还是一种过于追求完美,不愿面对失败的心理。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失败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如果我们不能坦然面对,就会像赛利实验中的狗狗一样,彻底被负面情绪所占据。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