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反社会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反社会人格,全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其主要特点是患者具备高度攻击性并且缺乏适应社会应有的情感。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人格障碍,其患者往往会犯下严重的犯罪行为。那么反社会人格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我们便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反社会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曾有这样一篇报导,主人公是一个十多岁的男孩。他强奸并杀害了一名无辜女孩,并且在审讯过程中,他毫无悔意。当询问为什么要杀害这名女孩时,他的回答是:“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啊,当时想这么做便做了。”冷静的语言,却听得审讯人员浑身发冷。
这就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典型表现,他们不受社会规范的束缚,肆意妄为,并且对自己所犯下的错欠缺应有的悔恨、自责情绪。他们就像是一个被设定为没有情感的机器人,并且往往具有着强烈的攻击性。
这样的人格障碍是如何形成的?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通常的观点是,糟糕的家庭环境令个体丧失了情感体验,从而在生活中他们缺乏应有的人类情感。可问题是,这个报导中的男孩子,家庭幸福、父母和睦,并且他还有一个表现正常的妹妹。
这样的话,糟糕的家庭环境导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出现这个观点似乎走不通了,因为他的家庭环境很幸福,并且同样的家庭环境还培养出了一个健康的妹妹。但真的是这样吗?调查人员在经过详细的调查后,发现了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一些细节。
男孩在出生之后,母亲便患上了产后抑郁。产后抑郁令母亲倍感痛苦,于是在家人们的劝说下,母亲常常独自出去散心。至于家里的孩子,母亲在喂饱了他以后便将他独自留在了家中。而孩子的父亲呢?因为工作原因常年不在家,所以在母亲没有照料到孩子的时候,父亲也没能帮忙照料孩子。
于是小小的男孩就在他最需要被关爱的时候,被一个人丢在了冷清的家里。他可能哭喊过、抗议过,但是回应他的只有自己的声音撞击墙壁后的回音。他渴望温暖、渴望关怀,却得不到任何人的回应。长期以往下去,他开始逐渐丧失了情感体验和爱的能力。
那为什么妹妹没有变得像他一样呢?因为妹妹出生的时候,妈妈的产后抑郁早已好转,并且父亲也意识到了自己从前的工作不能陪伴家人,便换了一份家旁边的工作,于是妹妹从小就能得到父母完整的爱,自然就不会和他的哥哥一样丧失情感。
这样的情况,使得可怜的只有这个男孩。他逐渐变得冷漠无情,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思考、去关爱。即便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找回了父母的关爱,但他也无法恢复自己的情感体验了。情感的形成一旦错过了,就几乎不可能再挽回。
最终我们发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还是和幼时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脱不了干系。这个报导也警示了家长: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那些你没注意到的小细节,就可能会给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反社会人格是怎么形成的?看完本文后,大家是否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