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心理之家,本站系行业网站,有任何心理相关的问题欢迎在线咨询!

心理之家

首页 > 心理知识 > 家庭

家庭

越不让干啥越干啥是什么心理?心理学解释越不让越要做

发布时间:2022-08-22 16:07:42 家庭
​作为家长,有的时候你告诉孩子不要做某事,但是他偏偏要和你反着来。这种情况在2岁左右的孩子身上格外常见,不仅如此,很多人成年以后还有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越不让干啥越干啥是什么心理呢?这篇文章用心理学为你解释越不让越要做背后的原因。...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作为家长,有的时候你告诉孩子不要做某事,但是他偏偏要和你反着来。这种情况在2岁左右的孩子身上格外常见,不仅如此,很多人成年以后还有这个特点。那么这种越不让干啥越干啥是什么心理呢?这篇文章用心理学为你解释越不让越要做背后的原因。

600-家庭教育

一、越不让干啥越干啥是什么心理?

1、白熊效应

越不让干啥越干啥,其实反映的是心理学上的白熊效应。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人员不要去想象一只白色的熊,但是实验结果显示,几乎每个参与实验的人员,都在脑海里很快地想象出来白熊的样子。

白熊效应也叫反弹效应,当我们在刻意地转移注意力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也会无意地监视自己:是否还在想那些不该想的事,这会使我们无法放弃对这件事的关注。

简单来说,我们越告诉自己不要做什么,那我们的注意力就在这件“不能做”的事情上。比如我们失眠的时候会告诉自己:别想了。但是结果却是越来越想,越想越睡不着。

2、逆反心理

白熊效应是很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另外“越不让干啥越干啥”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孩子身上,那么可能反映的是逆反心理。

比如青春期的孩子你叫他别玩游戏,他非要玩游戏,你叫他好好学习,他偏不好好学习,好像什么事情都要和家长、老师对着来,这就是逆反心理。

另外美国儿科学会也指出,2岁左右的幼儿会有以下特点:不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且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要求每个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来思维、行动,无法听进大人讲的道理。

这是因为2岁左右的孩子就进入了自我敏感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明确了“你”和“我”之间的界限。由于自我发展的不完善,所以他们强调“我”,而忽略“你”忽略“他”。

所以我们可能从2岁左右就开始出现了逆反心理,这可能是“越不让干啥越干啥”的起源。

二、心理学解释越不让越要做

为了控制“越不让越要做”的这种逆反心理,我们可以让自己顺其自然地去行动。心理学行为主义上有一个森田疗法,该方法的核心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也就是说,当我们需要行动的时候,我们就顺应自然规律,不必强制性地让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只需要关注自己眼下的状况,然后修养身心,自然而然地做出行动。

而如果我们要针对孩子“越不让越要做”的问题,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教育,那我们应该要在合理的范围内尊重孩子的情绪、默许孩子的行为。比如这件事如果不会造成严重影响,那就随孩子去做吧。

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说过:“叛逆是孩子在学习如何掌控自我,通过童年的学习,未来他们就更容易形成乐观的心态,更容易收获幸福感。”

越不让干啥越干啥是什么心理?这种情况反映的是白熊效应和逆反心理。心理学解释越不让越要做,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在合理的范围内尊重孩子的行为,保护孩子的情绪。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