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包括什么?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
“我之前成功过,我觉得我能行。”
“他/她都行,我也能行。”
“我相信你能行。”
“……”
这些都是我们准备做一件事时对自己能不能成功的判断,并且这种判断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结果,这种对自己成功与否的主观判断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自我效能感”,那么,本文就一起了解什么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包括什么?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
一、自我效能感是什么?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主观推测与判断。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简言之,就是觉得自己能不能行的感觉。这个概念的提出在心理学、教育教学、身心健康和职业与组织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研究。
二、自我效能感包括什么?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
(1)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我过去行不行
它是个体最直接的亲身经验,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说,事情的成功经验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不断的成功与失败会使人对某件事建立起或高或低的稳定的自我效能感,使之不会因一时的挫折或一时的成功而降低或提高,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
(2)替代性经验——别人行不行
这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而获得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也会影响自我效能。当个体看到与自己的能力水平相当的人在某个活动中取得成功时,便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成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亦然。人类的许多效能信息都是从替代性经验中获得的,比如,榜样的力量。
(3)言语劝说——别人说行不行
指凭借说服性的言语交流来改变个体对某一行为的认知与态度从而改变人们自我效能的一种方法。言语劝说简便易行,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没有经验基础,形成的自我效能常缺乏牢固性。
(4)情绪唤醒——情绪影响行不行
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悲伤都会导致个体自我效能感发生变化。平和、中等强度的情绪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形成,而过度强烈的情绪会削弱自我效能的作用。
自我效能感是我们克服困难是的重要内驱力,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总能做到“屡败屡战”,低自我效能感的人面对困难畏缩不前,经常“破罐子破摔”,被消极情绪支配。自我效能感就像是人生赛场上的加油站,让我们拥有一往无前、横冲直撞的勇气。
其实这种自信的感觉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可以通过一些训练培养的,自我效能感包括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四个维度,我们可以从这四点出发,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寻找并确定一个自己的行为榜样,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保持一个稳定的身心状态,你将无惧任何困境,战无不胜。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