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推理和自利性偏差的关系与区别
“自己永远是对的,别人永远是错的。”
“做的好是我够优秀,做的不好是环境或别人的原因。”
以上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认知方式,一个是自己的都是好的,一个是好的都是自己的,在心理学上分别称为动机性推理和自利性偏差,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动机性推理和自利性偏差的关系与区别。
一、了解动机性推理和自利性偏差
动机性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指的是为事先带有情感投入的立场、理念或信念进行辩护的一种偏差性的心理过程,属于一种认知偏见,表现为对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持否定性偏见,对与自己相同的观点表现为肯定性偏见,我们会主动关注和寻求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而很少去关注这种证据是否客观有效,描述了感情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又称自我服务偏见,指人们常常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等内部因素,却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外部因素,通俗来说,就是我们的成功都是因为自己,我们的失败都是因为外界,是一种维持自尊的“保护机制”
二、动机性推理和自利性偏差的联系/关系
动机性推理和自利性偏差的联系/关系可以从两者的性质和结果出发进行讨论。
1、性质一样
都属于非理性的认知偏见,在这两种偏见中,不论对错与否,坚持自己的观点。选择性的关注和寻求对自己或自己的观点有利的信息,而忽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都是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2、结果一样
两种认知模式都很难对事物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在解决问题时会因为这些非理性的主观分析而阻碍问题的解决,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结论不接受质疑,因为都对不利证据展现出排斥性很容易陷入认知误区,无法从经验中进行有效学习,从而阻碍我们的进步。
三、动机性推理和自利性偏差的区别
动机性推理和自利性偏差的的区别可以从出发点和目的出发进行讨论。
1、 出发点不一样
动机性推理是证明自己是对的,自利性偏差是证明自己是好的,前者只要自己是对的,观点本身好坏与否不重要,后者不仅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更注重对自己来说是否是好的,是有利于树立正面形象的。
2、 认知目的不一样
动机性推理是一种“逆向推理”,根据自己的先前已有的结论和观点寻求证实自己结论的事实,是一种证实思维,过程为预设的答案服务;自利性偏差是一种“正向求证”,为了维护自尊和避免被否定将事实进行分类,属于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动机性推理和自利性偏差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生活中常见的晕轮效应和自我服务效应,它们都属于认知陷阱,虽然一定程度可以缓解能够获得自我认同、调节压力,但是一味的陷入到这两种偏见最终会影响我们的决策,导致不利于自身的结果,所以需要我们克服自身偏见,从客观出发,从对错出发,不被动机性推理和自利性偏差左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