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心理之家,本站系行业网站,有任何心理相关的问题欢迎在线咨询!

心理之家

首页 > 心理知识 > 家庭

家庭

探究讨好型人格的成因与心理机制

发布时间:2023-05-05 10:24:34 家庭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持续性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他人的需求和期望高度敏感,希望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得认可和接受。讨好型人格的成因和心理机制既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也包括个体因素、需求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回避理论等内部因素。...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讨好是指为了取悦他人而采取的行为、言语或态度,而讨好型人格则是一种持续性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他人的需求和期望高度敏感,希望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得认可和接受。那么,讨好型人格的成因和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探究讨好型人格的成因与心理机制

探究讨好型人格的成因与心理机制

一、成因

1. 家庭环境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会过高,孩子需要通过讨好来获得认可和爱。此外,有些孩子在家庭中遭受到责骂或打击,也会形成讨好型人格,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

2.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也是讨好型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交场合中,讨好行为往往会被赞赏和接受,从而使得讨好型人格的个体不断加强讨好行为,以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回报。

3. 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也是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有些人天生就比较敏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此外,个体的人格特征也会影响讨好型人格的形成,例如性格内向、自卑等。

二、心理机制

1. 需求理论

讨好型人格的个体往往需要通过讨好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包括获得认可、获得爱、获得权利、避免惩罚等。因此,讨好型人格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

2. 自我认同理论

自我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需要通过获得他人的认可来建立自我认同感。讨好型人格的个体往往缺乏自信和自我肯定,需要通过讨好来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建立自我认同感。

3. 回避理论

回避理论认为,个体会避免或减少不愉快的体验,而讨好行为可以减少他人的批评和惩罚,从而避免不愉快的体验。讨好型人格的个体往往通过讨好来避免他人的批评和惩罚,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综上所述,讨好型人格的成因和心理机制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也包括个体因素、需求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回避理论等内部因素。了解讨好型人格的成因和心理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帮助讨好型人格的个体。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