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的“饿猫”实验与启示
教育心理学里有一段有意思的顺口溜:“桑代克的猫,巴普洛夫的狗,斯金纳的小白鼠,班杜拉的宝宝”,其中桑代克的猫指的就是桑代克的“饿猫”实验,也可以称为饿猫迷笼实验或桑代克迷箱实验。这一实验与桑代克的“试误说”有关,通过这一实验他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饿猫”实验
桑代克将一只饿了很多天的猫关在专门设计的笼子里,并在笼子外放着食物,而笼内则设置一个机关,一旦碰到,笼子就会打开。一开始猫无法离开笼子,但因为饥饿想要去吃笼子外的鱼,于是在笼子里乱跑乱撞,在一个偶尔的机会中,它碰到了开门的机关,因此成功出笼吃到食物,在多次的尝试错误后,猫学会了操纵机关离开笼子的行为。
实验结论
桑代克提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而联结的形成则是通过反复盲目的尝试,逐渐减少错误,因此这一观点又被称为“试误说”,同时桑代克用曲线图体现学习过程,在学习曲线中,尝试次数与做出动作所用的时间成反比,即前者越多,后者时间越短。
另外桑代克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即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突击考试和有准备的考试,前者考试成绩一般来说会比后者要差。
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比如在学习后,一些教师会特意布置习题、作业等让学生反复练习已经学习了但没有熟练掌握的知识。
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在这三条学习定律中,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 上一篇:破窗效应是什么?有什么启示?
- 下一篇:双相障碍是什么?为什么会得双相障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