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明确自我的定位:确定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发挥着许多建设性的功能。他认为,自我是人格中一个相对强大而独立的部分。其目标是建立人的同一性,满足人掌控外部环境的需要。
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同一感。这种同一感,包括人对自己的唯一性的认识,以及从过去到想象中的未来的连续感。常被人滥用或错用的术语同一性危机就来自埃里克森的著作。他用这个词组来说明人在缺乏明确的"我是谁"的感觉时所产生的混乱和失望。人们都可能在一段时期觉得自己的价值观或生活方向不确定。同一性危机通常出现在青少年期,但不限于年轻人。许多中年人还经历着相似的探索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是埃里克森在“人格毕生发展理论”的第五阶段(12岁-18岁)。
这时的儿童进入了青少年期,这是一个迅速变化发展的时期,也是成年期之前相对较短的准备期。青少年期是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以前,儿童只是对游戏、玩耍感兴趣,遇到的问题也比较简单。
但青少年时期,他们突然要开始独自面对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了,这种跨越使青少年感到不适应,甚至有点烦恼。
埃里克森很清楚这几年的重要意义。年轻人开始对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提出疑问∶"我是谁?"如果能圆满回答这一问题,他们就形成了同一性的感觉。这使他们能对个人价值观和宗教问题独立做决定。他们懂得了自己是谁,接受并欣赏自己。遗憾的是,许多青年不能形成较强的同一性感觉,相反,他们陷入角色混乱中。
青少年在寻求同一性的过程中,会加入各种小圈子,投身各种事业,或辍学,不停地换环境,一直的去尝试各种可能性,以此来寻找“自己”。
埃里克森认为,在“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个阶段自我同一性还存在着两种危机情况。
1.自我同一性过剩(too much of ego identity)
埃里克森又把它称作“狂热主义”,因为它表现的形式,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狂热现象(fanaticism)。
自我同一性过剩是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
大家都知道,坚信自己的观念是没有问题的。但他们往往会把自身的观念强加于别人身上。像是狂热的宗教份子,说只有相信xxx才能得到幸福,不相信xxx的话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自我同一性过剩青年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我的观念才是对的”、“别人都要赞同我”的想法,经常容易造成青少年以自我中心,并且还有可能出现个人崇拜、狂热主义等不良社会态度。
在青少年的时期,他们很容易就会生成非黑即白的观念,经常忽略了中间的灰色。所以,如何让他们客观的看待事物,也是一节人生的必修课。
2.同一性缺乏(lack of identity)
埃里克森又将它称作“拒偿(repudiation)”。
同一性缺乏是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
部分青少年会将自身当作群体里的一员,特别是非主流的问题群体。像是,抽烟、酗酒。并且他们还容易被卷入危险或者破坏性大的事情中。
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我们青少年时期的结束。我们即将成为一个独立的大人了。这一刻开始,我们可以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
在我们的三观独立时、精神世界独立时,我们从获得了真正的人格独立。
- 上一篇:长时间心里压抑会造成什么后果?
- 下一篇:为什么孩子总担心父母变老?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