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是指什么?亲社会行为的具体例子
人们从小就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并且这种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亲社会行为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篇文章就来讲一讲:亲社会行为是指什么?亲社会行为的具体例子有哪些?
一、亲社会行为是指什么?
亲社会行为也叫利社会行为,简单来说就是这件事对“我”没有明显的好处,但因为这件事是符合社会希望的,所以“我”自觉自愿地做了这件事,让他人获益。
1、亲社会行为的分类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助人行为,不期望任何社会回报。比如在公交车上主动地给老奶奶让座,自己站着。
助人行为:是一种帮助他人幸福的行为。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出现助人行为,是因为先前的助人行为受到过强化。
2、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本能论的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由遗传决定的,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人们明白:有时候为了保证物种的生存、延续,每个人都可能需要做出牺牲,这种内部机制通过遗传保留了下来。
习得论的观点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后天学习而成的,是人们在进入社会(比如去学校上学、去公司工作)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社会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交换过程,我们一边试图获得最大利益,一边试图减少自己所付出的代价。
社会规范论认为交互性规范是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而社会责任规范则是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他人,这二者共同组成了亲社会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的具体例子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南希·艾森伯格将亲社会行为模式分成了三个阶段,我们可以依据亲社会行为的过程来了解它的具体例子。
1、注意到他人的需要
要产生亲社会行为,首先就要注意他人的需要。
比如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奶奶上车之后在寻找空位,这时我们就注意到了老奶奶的需要。再比如我们看到路边看到一个女生努力地想把倒在地上的电瓶车扶起来,这是女生的需要。
2、确定亲社会行为的意图
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分清楚非紧急情况和紧急情况的行为意图。
比如在非紧急情况下,我们帮助他人的意图可能会更受到理性因素的影响,我们会想“对方是否需要我的帮助”“我要不要帮助对方”。
在紧急情况下,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去思考、衡量,所以我们的助人行为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比如看到有人落水了,我们可能来不及考虑马上就跳进水里救人。
3、将意图和行为联系起来
出现了亲社会行为的意图,意识到对方需要帮助,并且有帮助对方的意图,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会做出亲社会行为,这是因为在助人意图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我们如果跳水救人之前突然想到自己不会游泳,那我们可能会放弃下水救人,回去找长竹竿或者大声呼救其他人来帮忙。
再比如当我们在公交车上起身打算给老奶奶让座时,发现前面已经有人给老奶奶让座了,这时我们的亲社会行为就不会表现出来。
亲社会行为是指什么?广义上来说,一切符合社会期望的,对他人、社会有益的行为都可以叫做亲社会行为。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具体例子,相信你对这个概念会有更深的理解。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