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心理之家,本站系行业网站,有任何心理相关的问题欢迎在线咨询!

心理之家

首页 > 心理知识 > 家庭

家庭

孩子自残是不是心理有问题?青少年自残的心理原因

发布时间:2023-10-20 16:01:30 家庭
另家长想不到的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那些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可能会自己伤害自己。孩子自残是不是心理有问题?青少年自残的心理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被动的行为模式;2、转移的自我保护;3、需求渴望得到满足。...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每一位家长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想要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但是另家长想不到的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那些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可能会自己伤害自己。这篇文章就带你了解:孩子自残是不是心理有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青少年自残的心理原因。

600-家庭教育

孩子自残是不是心理有问题?青少年自残的心理原因

1、被动的行为模式

青少年自残的心理原因可能是被动攻击的倾向。我们都知道诱发主动攻击的情绪是愤怒或恐惧,这二者都是人类的原始情绪,有了这两种情绪,我们就可能对他人发起主动攻击,例如言语辱骂、动手动脚等。

但被动攻击是一种间接表达负面情绪的方式,简单来说,使用被动攻击的人性格更加内向,可能用暗示、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由于他们有内向的性格特点,所以在认知上容易钻牛角尖,在行为上容易冲动,所以容易做出自残的行为。

心理学认为性格是受后天的影响较多,而自残的孩子的内向性格可能和他们家庭的成长环境有关。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以严格的管束为主要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从小承受了父母过高的期望,他们的内心欲望和需求长期被压抑,所以会形成被动的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模式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所以要想从这个角度来解决青少年自残的行为,需要父母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2、转移的自我保护

转移是心理学上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比如当爸爸被公司领导责怪之后,爸爸可能把这种怨恨回家后转移到妈妈身上,而妈妈把这个怨气转移给孩子,而孩子带着怒火踢了一脚家里的宠物猫,这是心理学讲的“踢猫效应”

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自残可能是一种替代性转移。很简单的例子,孩子被批评了、心灵受伤了,但是家里没有“猫”给他踢,也就是说没有人或物可以承担孩子的负面情绪,这时孩子可能就会选择用自残的方式,以身体的疼痛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

这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例子,比如成年人借酒消愁,或者无聊的时候靠抽烟解闷,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一种替代性转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对负面情绪有合理的认知,不要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3、需求渴望得到满足

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孩子之所以自残,可能是自己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时内心就感到痛苦。孩子的心理需求发展成压力,让他紧张、焦虑,所以想要通过自残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生存焦虑和死亡恐惧是人类的本能,因为趋利避害、适者生存本就是人类的原始本能。所以孩子的需要如果没有得到满足,比如父母不关心他、学习成绩不好、家庭关系或人际关系不好,那么他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需要满足孩子的内在需求,那么就能让他改善情绪方面的问题,从而减少孩子自残的行为。

总而言之,孩子自残意味着他的心理有问题,了解青少年自残的心理原因,相信你也能为孩子找到解决办法。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