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的形成原因
回避型依恋是心理学上的专业名词,是不安全依恋中的一种类型。依恋指的是婴儿和主要抚养者(一般是母亲)之间最早的社会连接 ,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在具有明显稳定性的同时,也有可能随着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和婴儿之间的交往发生较大转变时,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对于回避型依恋类型的婴儿来说,无论母亲在不在场都感到不在意。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他们也极少表现出紧张、不安的状态;当母亲回来的时候,他们也通常不予理会,专心玩自己的。这种类型的婴儿和母亲之间还没有形成特别密切的情感连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谈谈回避型依恋的形成原因。
一、原生家庭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经这样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我认为这句话可以很贴切地描述回避型依恋人格所处的境遇。在童年时,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需求的满足,很少或几乎没有关注孩子在心灵方面的成长。孩子自我价值感低,经常性被指责、被打压,心理需求难以被父母看到,更不用说被父母认可,感受不到父母对他们爱的支持。长此以往,在原生家庭中饱受挫折长大的孩子,会形成“我不行”的信念,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人会喜欢一无是处的自己。同时,因为无条件的肯定和父母的爱他们没有感受过,所以面对否定他们内心很不安,求而不得的感成为他们心理上的一道鸿沟。成年以后,即使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也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这份爱。
二、留守儿童或寄养
在家庭关系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孩子通常会在父亲身上学会承担责任和勇于担当,给予他勇气和力量,而母亲则会通过细微入至的关怀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有安全感。然而,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主要养育者不是父母,没有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容易表现出内向腼腆、害怕见生人或者特别任性,不喜与人沟通。寄人篱下的孩子也容易出现回避型人格,父母亲的缺位,缺失的爱都可能导致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需求未能表达出来
回避型依恋人格往往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因为在他们的过往经验中,表达自己的需求也许意味着自己自私、不懂事、不理解大人,表达自己的需求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内疚感和愧疚感。他们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他们往往希望身边的人能够理解自己,懂自己,即使自己没有说出来也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得不说,这对回避型依恋人格身边的至亲好友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简而言之,回避型依恋人格的内心通常住着一个受伤的、等待疗愈的孩子,我们也称作内在小孩。他需要身边的人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守护。同时,回避型依恋的人也需要自我成长,如果有必要,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 上一篇:喜欢玩剧本杀是什么原因?
- 下一篇:如何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