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心理之家,本站系行业网站,有任何心理相关的问题欢迎在线咨询!

心理之家

首页 > 心理知识 > 家庭

家庭

不给糖就捣乱什么意思?心理学如何解释这个现象?

发布时间:2022-04-01 11:32:58 家庭
​在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中,孩子装扮成各种可怕的样子,挨家挨户地按邻居的门铃,大喊:“不给糖就捣乱”。结果,邻居只能乖乖地交出糖果。虽然“不给糖就捣乱”只是西方的一个传统习俗,但是,在心理学中,“不给糖就捣乱”的确是有相关的心理依据的,那么心理学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在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中,孩子装扮成各种可怕的样子,挨家挨户地按邻居的门铃,大喊:“不给糖就捣乱”。结果,邻居只能乖乖地交出糖果。虽然“不给糖就捣乱”只是西方的一个传统习俗,但是,在心理学中,“不给糖就捣乱”的确是有相关的心理依据的,那么心理学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600-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学如何解释“不给糖就捣乱”?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在1939年《挫折与攻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理论,叫挫折——攻击假说,该理论认为,人的侵犯行为是由于受到挫折而引起的。其中,挫折是指,个体为实现某个目标而努力时,遭受到干扰和破坏,进而产生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攻击是指,个体有意图、有目的地伤害他人的行为。

该理论刚刚提出时,多拉德等人认为,挫折与攻击是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即:攻击行为发生的前提是个体受到了挫折,个体一旦受到了挫折,必然会出现攻击行为。简单地来说,就是不给糖一定会捣乱!

而后来,米勒在《挫折——攻击假说》中,修正了该理论的内容,他补充道:挫折可能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反应,而攻击只是其中的一种。比如,有些人遇到了挫折会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有些人又会迎难而上,奋发图强。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都会有所差别,不能一概而论。

也就是说,不给糖不一定会捣乱!孩子也可能会哭、会闹,而捣乱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而已。

在此之后,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再次更新了该理论:挫折只能使个体处于一种攻击行为被唤醒的状态,而最终攻击行为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是否提供了一定的攻击条件。

也就是说,不给孩子糖,会让孩子处于一种捣乱的唤醒状态。但是,决定孩子会不会捣乱,与孩子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孩子身边是不是有大人的陪伴,被孩子索要糖果的邻居的性格怎么样?孩子是否与人合作等等。

实际上,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并不仅仅取决于个体是否受到挫折,以下几种情况都可能造成个体出现攻击行为。

1、天气因素

研究发现,温度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也是一种倒U型曲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攻击行为的概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当温度达到一定的值后,攻击行为的概率就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2、从众效应

当个人置身于群体中的时候,往往会下意识地失去自己的主见和判断,随波逐流。比如,当身边的人都在对一个无辜的人实施侵害,你对这个无辜的人实施侵害的概率就会比单独面对他时高出不少。因为你为了和集体中其他人保持一致性,会下意识地追随集体,去做和他人一样的事,即使你对这个无辜的人并没有仇恨。

3、变色龙效应

人们总是习惯于模仿他人,并与他人的行为保持一致。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一个家暴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他出现暴力行为的概率就会超出普通的孩子。因为他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和动作,这也就是“变色龙效应”。

总结:不给糖就捣乱来源于西方万圣节的一个习俗,在心理学中,“不给糖就捣乱”的解释是“挫折——攻击假说”。但挫折和攻击也不是一对简单的因果关系,除了挫折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可能造成个体出现攻击行为。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