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悬崖实验说明什么?视崖实验过程及其结论
把几个月大会爬的小孩子放在床上,是不是总是会担心小孩从床上掉下来,今天就一起了解一项关于孩子容不容易从床上掉下来的研究——视觉悬崖实验。视觉悬崖实验是沃克和吉布森所进行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下面一起来了解视觉悬崖实验说明什么?视崖实验过程及其结论。
一、视觉悬崖实验说明什么?
会爬的小孩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从床上摔下来。婴儿6个月已经具有深度知觉,2个月时面对深度刺激产生心率变化,年龄更小的婴儿因为不具备行动的能力也就无法判断深度知觉发展情况,深度知觉或许更早就已经具备。
二、视崖实验过程及其结论
1、实验装置
一张1.2米高能容纳会爬儿童的桌子,桌面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将桌面分成两部分,一半是用红白格图案活动板紧贴桌面玻璃下部切面,构成“浅滩”;另一半用同样图案活动板至于桌面以下,但它并没有与桌面直接接触,而是与厚玻璃有一定的距离,构成“深渊”部分,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 米宽的中间板。
2、实验过程
这项研究的参与者是36名年龄在6到14个月之间的婴儿,他们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用于呼唤婴儿引诱他们爬向某一侧。实验开始时,实验者将婴儿放在中间板上,在婴儿还在搞不清楚状况的时候让婴儿的母亲首先在深渊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之后再站在浅滩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有时会用对孩子有吸引的小物件来加强某一侧对于孩子的吸引力)。 在这期间,实验者会观察婴儿的行为并加以记录,尤其关注婴儿是否会越过中间板爬向深渊部分。
3、实验结果
36名婴儿有9位拒绝离开中间板,其他27名婴儿当母亲位于浅滩测呼唤时,均爬下中间板并穿过浅滩走向母亲。当母亲位于深渊侧呼唤时,只有3位极其犹豫地爬向深渊侧,其他婴儿都选择远离母亲的浅滩侧或待在中间板上并因为无法接近母亲而大哭。将2~3个月大的婴儿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6个月左右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浅滩,但却怎么也不愿意爬过深渊,即使母亲在对面如何呼唤也一样。
4、实验结论
1)婴儿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觉,6个月左右的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2个月的婴儿对不同深度刺激有不同的反应,比如心率的变化。
2)婴儿深度知觉的能力随着年龄的递增在不断发展;
3)婴儿存在着深度恐惧。
为了比较人类和其他动物在深度知觉上发展的不同,视崖也在其他物种上做了相同的测试(但是没有母亲的呼唤)。这些动物被放到中央板上以观察他们能否辨别浅滩和深渊从而防止摔落“悬崖”。它们包括小鸡,海龟,老鼠,羊,小猪,小猫和小狗。参与实验的物种除了老鼠均体现出了良好的深度知觉能力(吉布森认为是因为老鼠是夜行动物,对视觉依赖性不大)。
视崖实验开创了心理学新的一研究领域,为推动心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关于视觉悬崖实验说明什么?视崖实验过程及其结论,希望本文能够解答您的疑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