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析青少年的攻击性和家庭的关系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健康与否,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未来的人格健全与否。青少年时期因其特殊性,吸引了许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其中,有一个问题被反复提及:青少年的攻击性问题。下面我们便来简要分析一下,青少年的攻击性和家庭的关系。
青少年的攻击性和家庭的关系
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界的著名实验——波波玩偶实验。波波玩偶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61年进行的一个关于攻击性暴力行为的实验,该实验对于班杜拉研究观察学习起了关键作用。
班杜拉选了男女孩各36名参与实验,并将这些孩子分为三组,每组的孩子心理状况类似。然后班杜拉将前两组孩子先后带入一个放置有许多玩具的房间,房间里有一个大人,这个大人不会与任何一个孩子产生交流。
第一组孩子进入房间,大人便开始冲着玩偶施加暴力。他会对玩偶拳打脚踢,甚至用上锤子等工具,并在过程中伴随着粗鄙的谩骂,这样的施暴行为会在孩子面前持续10多分钟。
第二组孩子进入房间,大人什么暴力行为都不会做,只会在旁边安静地玩着贴图游戏。
第三组孩子作为实验的对照组,不会经历上述的实验步骤。
前面的实验步骤结束后,班杜拉会将所有的孩子都带入另一个放置有玩偶的房间,然后观察孩子们的反应。结果和预想的差不多,第一组的孩子表现出了极强的攻击性,对房间里的玩偶拳打脚踢,而另外两组则明显要平和得多。第二组的孩子,因为观察了大人玩贴图游戏,甚至于比对照组的孩子还要安静一些。于是班杜拉得出结论,人们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学习到社会行为的,即便人们并不一定知道行为的意义。
看完了波波玩偶实验,接下来我们便回到我们本文的中心问题,青少年的攻击性和家庭的关系。近年来,随着青少年暴力行为的频发,青少年的攻击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人们的目光,却往往集中在影视、书籍、游戏等方面。许多家长认为,这些事物承载着一些残忍暴力行为,而这正是导致孩子表现出暴力行为的关键原因。
但家长们似乎忘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才是孩子在生活中接触的最频繁的人。在对许多表现出暴力行为的青少年进行研究后发现,在其身后往往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家庭教育的缺失。
这些攻击性极强的青少年背后,往往都有一对没有尽到教育责任的父母。这些父母或对孩子不加管教,任由孩子走偏了路也不纠正;或对孩子过分放纵,鼓励孩子用暴力行为处理事情、对待他人;或对孩子十分严厉,时不时地拳打脚踢。总之,这些家长没能告诉孩子,暴力行为是不对的,甚至有些家长还表现出暴力行为,间接地鼓舞了孩子使用暴力。
于是我们明白了,青少年的攻击性往往来源于家庭教育的失职。所以家长们在发现孩子有暴力行为后,再不要把责任归结于外部原因,而应该多反思反思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没能给孩子做好一个榜样。
以上就是对青少年的攻击性和家庭的关系的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