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心理之家,本站系行业网站,有任何心理相关的问题欢迎在线咨询!

心理之家

首页 > 心理百科 > 线上微课

线上微课

心理咨询师职业能力——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与发展简史(上)

发布时间:2023-10-15 19:53:54 线上微课
      如今,新手咨询师的胜任力,不足以满足咨询工作的需要,为帮助新手咨询师更快成长,心理之家即将推出《心理咨询师职业能力》系列推文,该推文根据赵玉焕老师主讲的同名课程改编:该系列全面的介绍了心理咨...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如今,新手咨询师的胜任力,不足以满足咨询工作的需要,为帮助新手咨询师更快成长,心理之家即将推出《心理咨询师职业能力》系列推文,该推文根据赵玉焕老师主讲的同名课程改编:

该系列全面的介绍了心理咨询的全过程:从基本概念到基本理论,从实操方法到个人成长;内容体系,系统,全面,实为新手咨询师的必学课程。

我们希望该系列,能够切实帮助到新手咨询师;当然,对于咨询师成长过程来说,这些知识远远不够的,我们会陆续推出更多干货内容供大家学习成长;如您有任何建议,欢迎留言。 ——编者的话

第一章 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与发展简史

壹:何为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的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有一个资深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的一次课堂上,被学员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老师,我现在有一个个案,做到20次咨询以后,来访者总是请假,这是不是阻抗?”

这位老师回答:“我不知道。不过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 首先你要明白阻抗的定义是什么——阻抗是指一切有意无意阻碍咨询进行的因素;然后你要考虑,来访者跟你工作的过程当中,20次以后发生了什么使你的来访者老是有请假、迟到的行为,也就是迟到行为背后的动机(比如来访者不想接触一个深层的痛苦?),然后你才能回答这是不是阻抗?如果是,来访者在阻抗什么?而你作为咨询师,你是跟来访者直接接触的人,只有你最有可能搞清楚,我作为一个第三方,我很难直接对你的问题做简单的是或否的回答。”

我想通过这么一个例子,说明一个观点:“心理咨询不是给来访者的某些行为下个定义或者做个诊断那么简单,它更关注来访者的内在世界。”

然后,我想邀请大家一起看看心理咨询的定义背后包含的更为丰富的涵义。个人认为,要想理解心理咨询,至少要理解以下这三个层面:

一:咨访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层面——咨访关系,坐在不同位置上的两个人,关系非常的特殊。首先咨访关系不是普通的人际关系,它是一种专业的关系。这种专业关系既平等,又不平等。

说这种关系是平等关系,是从人格层面出发的,看似咨询师拥有专业知识,而来访者是一个内心有所困扰需要求助于咨询师的人,但这并不代表着他们的人格就要有高低之分。咨询师出了咨询室,回归到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同样有七情六欲,同样有爱恨纠缠,Ta也会有自己的苦恼、困惑和冲突,专业知识能增加我们有效帮助到其他人的可能性,但它绝没有让一个人的人格显得比另一人的人格更高级的功能。

说它不平等,也是因为从专业上来说,咨询师和来访者确实不平等。咨询师拥有专业知识,接受过专业训练,也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很多来访者在初次甚至是接受咨询前,都会对咨询师有比较高的期待,把咨询师理想化(甚至是神化),觉得咨询师学过心理学,一定能帮他搞定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咨询师显然比来访者稍微“高”一点,咨访关系显然确实不是那么平等的关系。

既然谈到了理想化,那么我们稍微多说两句,实际上在咨询工作中,初始的理想化,有助于咨访关系的建立,因为它可能会有助来访者更容易信任咨询师。

但理想化在咨询里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来访者期待咨询师手里能有一根魔法棒,只要自己把困惑全都讲出来,他就可以点石成金,帮助自己走出阴霾。但实际情况是,咨询师手里并没有魔法棒,他没有点石成金的功能,那么,理想化最终要走到理想化破灭的阶段。这一点几乎是精神动力学咨询中的必然。来访者不一定在最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在咨询过程中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但咨询师心里需要“有谱”。

咨询师能提前预知来访者对他会有理想化破灭阶段,有两个好处。

第一,首先你会知道这是咨询的正常过程,大概所有的咨询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这会帮助你不会把来访者对你的失望简单地归结为是自己的能力不够,降低一部分咨询师(尤其是 新手咨询师)的自我怀疑、甚至是自我攻击。

第二,你需要知道,来访者对咨询师有理想化(这是一种正性移情),有助于咨访关系的建立,这在咨询初期看起来是件好事,但咨询师也要时时警醒自己,来访者理想化你,可能只是他的一个心理需要,并不是你真的就是他理想化的那个样子,你不能因此就真的陷于自恋幻想之中,跟来访者投射认同。我们需要的是对来访者的理想化工作,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对方的理想化。

如果咨询师能够理解而不是陷入来访者理想化的投射认同之中,那么他就可以站到第三方的角度去观察咨询室内咨访发生了什么,这实际上是咨询师在咨询工作中运用第三只眼的能力,它很重要,也是我们咨询工作必修的基本功,相当于咨询师分裂出来了另外一个自己,藏在咨询室的某个角落,观察着咨访之间的互动。

二:咨访关系是一种单向关系

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单向的关系。单向关系是指在咨访关系里,咨询师不需要过多地谈论自己,在咨询里处于“隐身”的状态,我们一般不跟来访者讨论自己的生活、家庭或者跟其他来访者的关系等等。这跟我们的日常人际关系不同,日常人际关系注重的礼尚往来,迎来送往,是咨访关系中一定不会发生的。这实际上也是咨询中非常重要的设置之一——避免双重关系,一旦咨询突破了这个设定,来访者与咨询师发展了咨询关系外更为复杂的其他关系,咨询动力也会随之变得非常复杂,甚至对分析工作产生相当的挑战。

关于这个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感受一下:
比如一个来访者告诉咨询师,说我实际上是洛阳(假设的地名)某个县城过来,路上用时间其实蛮长,如果咨询师直接脱口而出:“哦,是吗?我老家也是**(县城的名字)的”。从工作的角度,咨询师这样的回应已经给了来访者“过多的”关于自己的信息,这不是一种工作态度,更像是朋友之间的聊天。从工作的角度看,来访者不需要知道咨询师从哪里来,这不只是一个没必要的问题,更多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互动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咨询师透漏给来访者的私人信息会在来访者那里激起什么?对咨询工作又会产生什么影响(比如把来访者的眼睛从他自己身上拉到咨询师的身上)?利弊如何权衡?如果你无从回答和把握后续这一系列问题,那么节制地回应也许是更合适的选择。

          比如这样的回应(但请注意这不是唯一的回应方式,很多时候如何回应还取决于咨询师如何感受来访者开场那句话传递的背后的信息):“**(洛阳的某个县城)到郑州,路上确实可能会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但你还是过来了,这让我感受到,你很重视这个咨询,所以愿意花这么大的精力和时间来到这里,我也愿意尝试和你一起开展一段时间的工作,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这样的一个回应,在不暴露自己过多信息的情况下,做了三件事情:第一共情了来访者路途上的辛苦感;第二肯定了来访者的咨询动力;第三表明了咨询师自己愿意一起工作的态度,剩下的空间就可以交由来访者,他是想谈自己的辛苦,还是想谈谈听到咨询师回应自己愿意一起工作的态度带给自己的感受,由他决定。但无论来访者落脚在哪个点上,他都开始谈自己了,这是很好的开始。

如果咨询师很快地就轻易暴露自己,就有一种把来访者的兴趣转移到咨询师身上的可能,如果是这样,这反而干扰了来访者的自我探索。 

那么关于咨询师的自我暴露,真的是一点都不能有么?实际上,咨询师要不要自我暴露不是一个绝对化的、能简单地用是或否回答的问题。

要不要自我暴露取决于咨询师如何考量自己的自我暴露目的是什么?

对来访者的影响如何?

如果咨询师认为在某一刻,适当的自我暴露有助于来访者进一步深入的探索,那么暴露是值得被肯定的;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自我暴露,都是需要被反复推敲和考量的。

所以,总的一句话,暴露本身合适不合适,取决于咨询师对暴露的功能、作用的评估。 

但有些情况下来访者确实会给咨询师施压,比如对咨询师说:“我觉得每次咨询都是我在说话,都是我在谈我自己,公平起见,我觉得你也需要说点你的事情。”说“你为什么老是让我说话呢,你能不能多说点。”

这句话会给咨询师很大的压力,甚至会让咨询师觉得慌乱。但实际上这样的问题也容易应对,只要我们明白一点,咨询的工作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成长, 是为了让他有一个更好的状态,比如这样回答:

“我能理解你想更多的了解我,但咨询不是一般的人际互动,会有你来我 往,我们一起工作本就是为了帮助你,因此也需要把焦点和关 注都放在你的身上,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跟随和理解你,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给你一些反馈,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式。”

这样的回应既是一种心理教育,同时也化解了来访者扔过来的压力

既然谈到了心理教育,那么我们也稍微就这个话题展开一点小讨论。所谓来访者,通常都是带着问题或者症状来的人,这些人他们如果之前没有学过心理学,他其实会不了解心理咨询的工作到底如何展开,咨询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帮助自己,甚至国内大部分人对心理咨询都有误解,认为心理咨询就是来访者把自己的问题都讲出来给咨询师,然后剩下的就全部是咨询师的责任了,也就是我负责讲问题,你负责找方法。正因如此,心理教育对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就显得相当重要。

咨询师能不能顺利地帮助来访者,与前期能不能很好的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教育有一定程度的相关。不要假设来访者知道心理咨询是如何做的,事实上大部分人不知道,即使很多参加过心理学学习的人,也可能并不知道心理咨询是如何展开的。

所以,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咨询师在接触到一个来访者的时候,需要询问来访者之前有没有接触过心理咨询,是否了解心理咨询是如何展开的,如果没有,那么来访者想象中咨询该如何进行等等,这些问题很重要。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决定了你要不要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教育,或者如何对来访者进行心理教育。

举个例子,如果来访者说自己之前接受过认知行为流派的咨询师的帮助,那么到了你这里,你是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你可能就需要告知来访者你的工作方式以及你需要他做些什么,比如:

“我听你刚说到你之前的咨询师是认知行为取向的,而我是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所以也许我们的工作方式会不太一样,在我的受训体系里,我们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其成年之后的工作、生活以及困惑等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我需要你谈一谈你的成长经历,这会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你,并指导我跟你工作的方向。”

这样一个简单的心理教育,会让来访者至少清晰两个方面,一个是我要谈什么(成长经历),一个是我为什么要谈这个,这让来访者在跟你的工作中不至于晕晕乎乎,不知所措(经验告诉我,如果缺乏相应心理教育,相当一部分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会带给来访者一种困惑的感觉:我找你帮我解决现在的困惑,你总让我谈童年经历是什么意思?)。 

三:咨询的空间

第三个层面是咨询的空间。从外在看,咨询通常都是咨询师跟来访者在一定的物理空间里发生互动。这个物理空间往往需要符合一定的要求,比如空间上不能太大或太小,太小的空间容易给人压抑和压迫感;同样,过大的空间对于心理咨询也不合适,比如可能会影响来访者对于咨询隐私性的担忧。另外,咨询空间大小合适很重要,咨询空间的稳定性(工作地点尽量保持不变)也同样重要。心理咨询,从一开始就把工作地点固定下来,对咨询有二层重要的意义。

第一层意义在于传递一种信息,心理咨询很重要,需要被认真对待。

第二层有度量的意义。这层意义在心理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的框架下显得尤为重要,设置的问题(包括地点的稳定)对心理咨询起着度量的作用。

比如,有这么一个来访者进行到第六次咨询的时候,抛给咨询师一个问题:“我们下一次咨询能不能不在这个地方,去咖啡厅行吗?或者我们去另外一个地方可不可以?”

来访者的问题背后往往都有意识层面或者潜意识层面的动机。那么咨询师在遇到这样一个跟工作地点有关的问题,和面对很多其他咨询中的提问一样,很多时候可能不是直接回答是或者不是,而是尽量把来访者的问题转换成可以探讨的工作内容,借助于对提问背后的动机的讨论,有可能能了解到来访者更丰富和立体的内心世界。 

那么,如果不直接回答来访者的问题,咨询师如何将来访者的提问转换成分析式的探讨?以下的回应或许是一种不错的尝试(但注意这不是唯一的回应):“显然我们没有办法换到另外一个地方,这间咨询室就是我工作的地方。但是我很好奇,你这么问是有什么样的考虑吗?你愿意多谈一谈吗?”

来访者 :“我觉得这个地方感觉不太好,好像看见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病人,我不希望被人看到,咖啡厅里这种感觉会淡很多。”

这个回应,帮你了解到,该来访者有相对强烈的病耻感

来访者 :“我觉得咨询室隔音不怎么好,我们两个谈话的时候,我都听见外面工作人员在说话,这让我很担心我俩说话,他们在外面会不会也能听得到?”

这个来访者,对于空间是不是足够安全是有顾虑的。

以上,咨询师借助于把问题返回给来访者开启了更大的了解来访者内心世界的可能。但如果咨询师直接简单地回答说:“很抱歉我们不能换地方,因为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我们下次还在这里。”这一回应虽然简单明了,但却可能会丧失了解来访者提问背后深层动机的机会。

总的来说,固定咨询的地点对心理咨询工作非常重要。当来访者提出有关咨询地点的问题,咨询师要经由对问题的探讨了解来访者的深层信息,所有跟咨询空间(这里的空间实际上不光指物理空间,还指心理空间,但太多且复杂,我们在此不对心理空间多做讨论)有关系的想法,都可以尝试作为我们理解来访者的入口。

举两个案例: 

案例一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此例为虚拟的例子)更直观的感受一下心理咨询与普通的聊天有何区别。 

          某君:“最近老是失眠,特别难受,头昏脑胀,每天晚上越想睡就越睡不着。”

          朋友可能回应:“肯定有心事吧?我跟你说,凡事不可想太 多啊,吃好喝好比啥都强。” 

          以上对话就是普通的聊天,该朋友的回应有关心,有支持,但却没有理解。 

          但作为心理咨询师,也许我们会知道,失眠,排除器质性的问题,大多都跟情绪有关(这是对失眠的粗线条的心理学理解)。

          带着这种初步的心理学理解,咨询师也许会这样回应被失眠困扰的来访者:“失眠很多时候可能跟情绪有关,你愿意说说失眠的时候,你脑海当中通常都会想些什么?当你想那些事情的时候,情绪上感觉怎么样?”

          咨询师这样的回应一定程度上是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理解该来访者失眠的心理意义,而理解来访者的问题是心理咨询干预的第一步,因为只有有了理解才可能走向解决。 

          在理解之上,我们有时候也会建议来访者尝试具体可实施的方法帮助来访者缓解失眠困扰。

          比如有时候我可能会建议来访者,可以尝试一下,晚上躺到床上之后在什么都不干的情况下(不看手机,不看电视,不看书,也不起床去做其他事情),20 分钟之内,想办法千万别让自己睡着。 

          这样的一个建议,从催眠的视角看,实际上是让来访者进入到一种单一意念状态里,这种甚至是无聊至极的状态,其实为来访者精神放松甚至身体放松营造了一种可能性。而精神和身体的放松是我们得以入睡的一个重要条件。很多时候能放松就意味着能睡着。 

          在这个对失眠来访者的小建议里,其实就包含着一个心理学原理,那就是睡觉其实不是睡不着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放松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要再一次强调的,心理咨询不是普通的聊天,它是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

案例二 

          而对于上面提到的那个有比较强烈的病耻感的来访者,咨询师或许可以尝试这样询问对方:“就像你说的,别人会把你当病人看,这种想法出现的时候,你对自己感觉怎么样?” 

          来访者(假设的回答):“我觉得太糟糕了,我怎么能得病呢,我对自己一直要求很高,各个方面都做得很好,我现在30多岁已经是公司一把手,我无法接受这样的状态,我无法接受我需要找心理咨询师,这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弱者。” 

          来访者这样一个回应,从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看,Ta实际上是在告知咨询师自己内在的自体表象——一个完美的强者。

          而从经典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也许该来访者有一个极度严苛的超我,这样一个超我的存在让Ta对于自己生活、工作中出现的任何瑕疵采取一种零容忍的态度。

以上,我通过理论论述和一些虚拟的简短咨访对话片段,试图让大家对于何为心理咨询有初步的感受。再次强调一下,就如从一开始论述的那样,心理咨询是背后有理论支撑的谈话——从咨询师第一次和来访者接触和互动开始,咨询师如何做,如何说,说什么,什么时候说,几乎都有心理学的考虑。 

最后,有个案经验的新手咨询师,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这么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关于心理咨询的定义,真正实践在心理咨询的工作里,其实并不太容易,它需要一个很长的磨练和成长过程。

未完待续……

相关内容:
心理咨询师职业能力——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与发展简史(上)
心理咨询师职业能力——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与发展简史(下)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