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心理之家,本站系行业网站,有任何心理相关的问题欢迎在线咨询!

心理之家

首页 > 心理百科 > 线上微课

线上微课

干货丨强迫症的精神动力学评估——问答篇

发布时间:2023-10-15 19:53:54 线上微课
学员问:郭老师你好。我想问一下刚才在讲自体评估中,是不是有一个镜映回应?还有缺乏一个理想化客体。这两方面我没有太理解。郭会伦:回答第一个问题:强迫症患者需要镜映。镜映在心理发育阶段中对应的是口欲期加...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学员问:郭老师你好。我想问一下刚才在讲自体评估中,是不是有一个镜映回应?还有缺乏一个理想化客体。这两方面我没有太理解。

郭会伦:回答第一个问题:强迫症患者需要镜映。镜映在心理发育阶段中对应的是口欲期加部分肛欲期。镜映是说,婴儿看到妈妈的脸就看到了自己,而妈妈的脸需要是温和的,微笑的,慈祥的。相应地,咨询中对强迫症的镜映就是共情:即使强迫症患者制造了很多的枯燥与沉闷,我们也要保持好奇心与耐心,这就是鼓励支持、将坚持对他当下的情感进行理解。这就是所谓的镜映。

所谓理想化客体,指咨询师不慌乱,坚持设置,对个别的现实问题(如心理知识类问题的澄清等)有必要的回应,这个回应要简洁、干脆、确实、不含糊。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在心理咨询的现实层面进行工作,而是在关系互动层面对对方自恋的满足,也能缓解焦虑强度。这都是强迫症患者需要的。换句话说,就是咨询师需要有力量(冷静、知识等)。他需要的是一个混合体,偶像+妈妈。

学员问:刚才讲到强迫症的仪式化的行为,我想问一下,这个仪式化的行为在隔离什么样的情感呢?

郭会伦:仪式化行为隔离什么样的情感,因人而异。不同的来访者引发的情感内容是不同的,但是也类似,一般都是愧疚和愤怒。我可以讲一个例子说明一下。

我的一位来访者出现了强迫性洗涤。洗涤的仪式化眼花缭乱:几块毛巾,几块香皂,先用哪块毛巾、先用哪块香皂,都有仪式化。但通过访谈发现他内心有个矛盾。都是在重要时刻出现问题。比如在考大学时表现不好,没有考上理想大学。工作升职时呢,又关键时刻掉链子。他的发病原因是有一次去洗浴中心,要了小姐但没有碰,不敢碰。回来后就担心自己身体出各类问题。从洗的表象上看是希望自己干净,但原因是潜意识觉得自己做了肮脏的事。但洗是洗不掉内心的肮脏的,这个肮脏也是想象出来的。那他真正的情感是什么呢?其实他的内在有一个很强烈的冲突:他这个人各方面都很干净,很有条理,很有礼貌。可是他的内心充满了破坏性冲动的欲望。想时时跟领导顶撞,但是不敢,想对单位的制度时时有冲撞,可是也不敢。

现在访谈第四年了。他有一个强势控制的妈妈,他所有决定都是妈妈做的,包括他现在的工作。虽然大学成绩不好,但他现在已然是一个三级甲等医院的大科主任。前几年妈妈失聪了,可他见到妈妈不能说谩骂,但是态度极其恶劣。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去洗浴中心找小姐,然后症状出现。他的情感包含幼年妈妈对他的控制的愤怒,在他需要说自己的意见的时候,妈妈根本就不理睬。他妈妈是一个外科医生,一个人带着他也很忙,很艰苦,所以情感上就没有理解他。那他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做自己。可是做不到,他就充满了愤怒。这种愤怒与冲动会伤害他人破坏他人。而这种冲动是指向妈妈客体的。这种冲动与念头在他看来,是肮脏的,要去除的。

干货丨强迫症的精神动力学评估——问答篇 


学员:刚才讲到强迫症的原因是由于幼儿在肛门期的发展过程中,父母,尤其是母亲针对幼儿的请求,情感上不能给予正常的反应,而是给予了相反的反应,造成幼儿的强迫行为,对此我有些疑惑,这些仅是情感上的反应或给予,但与人的精神结构还是有根本上的区别吧?如果从结构上理解的话,强迫症该怎么样理解呢?

郭会伦:你说的精神结构上理解指的是人格结构吧?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造成的自我功能的丧失对吗?

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呢,在这个时候他存在两个妈妈,一个是“好妈妈”,也就是满足的妈妈。而另一个是“坏妈妈”,所谓的“坏妈妈”无非就是控制的妈妈,要求他按成熟的规则去做事的妈妈。好的、满足的妈妈是他熟悉的妈妈,因为从出生他就完全依赖于妈妈,那是被完全满足的状态,是一种原始自恋的状态,他不想放弃那个状态,他很留恋那个时期。但是呢,他确实是长大了,能走路能说话了,抓握、辨识、发声和内容表达都发展起来了。这时期他出现一个新的成长动机:掌控住什么、做成社么,这是理想化的开始。同时,这个时期对妈妈也有新的要求。对养孩子而言,孩子要养成好习惯,要进行训练,所以妈妈就会对他提要求。而这个被提要求,对孩子来说,就是自恋的挫败。即使提的要求没有问题,但也会造成孩子心理的一种创伤体验。这个创伤体验就是“被控制”、“被拒绝”。

所以孩子就在谋求满足和被拒绝当中度过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本我和超我的冲突。这个过程中,作为超我的妈妈如果一点也不给予满足,完全成为坏妈妈,那孩子就会留下一个创伤体验。这个创伤体验的结果就是愤怒,体验到了愤怒后他就想抗争。而抗争的结果就是妈妈可能会受到伤害,所以他又会羞愧。所以这个时期如果超我过强,就会造成他结构上的冲突。

但要澄清一下,成长的过程就是放弃原始自恋的过程。再好的养育者,作为孩子都要去体会挫败。所谓的症状我们在早期认证教材中也学到过,那是一个连续谱线,是一个度的问题。这个时期从结构上而言,超我如果占到了主导地位,而那个本我的满足的那个“好妈妈”如果是完全退出的话,孩子被控制的体验就会过强,强到了他不愿意去记起。那么他就在潜意识层面把被控制、被拒绝的记忆与体验还有一系列相关的事件,从记忆链里面给剔了出去。长大以后,这个记忆链中缺失的东西还会出来影响他,但是却不会被他意识到。断裂的部分是在潜意识发生的,依然会出来困扰他,但又不会被他的自我所意识到,所以就会出现所谓的神经症性的冲突。

我们没必要完全从一个个体的视角出发,否则只能理解结构的变化。但人格结构的几个部分一定是对应主体和客体的。有了主体与客体,就一定会有关系。所以我们绕不开关系。
还有一点是大部分妈妈不会给予孩子相反的回应,只不过跟孩子渴望的内容和程度不一样而已,但这就会被孩子解读为拒绝、忽视和控制。

 


学员:谢谢郭老师从这个角度帮助我来理解强迫症!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有强迫症的一般都会有个过度控制的父母呢?

郭会伦:是的,只是过度,但不会是一个完全的不人道的对待。另一方面就是老话说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也很容易形成一个过度的控制。

学员:那强迫症要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呢?
他通过关系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怎么完成呢?控制自己被别人感受到自己的情感,他要把自己的情感隔离掉。这样一来他在想象层面就好像他不需要。没有需要,就没有被满足的渴望。这就是一个自恋。下一次我们将在微课中讲到强迫症的内在自恋机制。
他是在证明给自己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证明给自己看。所谓成熟的存在证明是通过别人的回应与对待。这回应与对待包括语言、行为、事件等,现实层面讲同时也是个孩子担当与面对责任的过程。这个对待是有情感作为基础的。但强迫症的话,我们知道流行病学中,总人群有1%的人终年患病。这1%的人是活在想象当中。他通过满足自己,也就是所谓的自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学员:那是说他的自恋力比多指向了自己吗?

郭会伦:是的,除了力比多,还有攻击性。完整的情感更多的指向了自己。当自己要与别人发生关系,试图要指向别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焦虑。然后他就会用仪式化的过程来把这里面产生的焦虑消化掉。

学员:仪式化的行为不是为了掩饰他矛盾的情感吗?怎么又变成了掩饰他的焦虑了呢?

郭会伦:焦虑是一个内心感受的状态,焦虑的内容就是情感。焦虑只是一个用来描述内心状态的词而已。
比如说他想要跟对方发生关系产生链接的时候,是想要去爱对方或者向对方表达不满。那么他就需要通过仪式化这个过程来消化。消化什么呢?要攻击对方的时候有愤怒,爱对方的时候其实也掺杂的有愤怒在里面,因为那种“虚伪”的环境就会浮现出来。如果去攻击的话,就又会立即引发超我的惩罚,又会愧疚。所以仪式化就是对情感的一个处理。

学员:最后一个问题哦,强迫症的欲望到底是什么呢?

郭会伦:他的欲望简单说就是当他要表达自己、说出自己的时候被接纳,被许可,甚至要多一些被赞赏。

学员:但患强迫症的人大多不是得到母亲太多的关注了吗?

郭会伦:你的这个问题有你独特的思考。你还可以说他在想象层面有一个“大他者”存在。这个“大他者”是无法渴及的,因为他能力不够,所以他退回到想象中。如果在现实层面他能针对现实的人说出自己,而现实中的这个人如果能看到他,听到他,甚至对他有些赞赏,那么他就不再需要停留在想象层面,不需要去靠近那个“大他者”。

文章来源:静心心理
 
相关推荐:
干货丨强迫症的精神动力学思维评估文字稿(上)
干货丨强迫症的精神动力学思维评估文字稿(下)
干货丨强迫症的精神动力学评估——问答篇
 

未成年人禁止访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