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性咨询个案概念化的六大模型
概念化,首先一点就是对应着几个临床模型。概念化顾名思义,就是你要把来访者的情感冲突、应对方式、互动特点等等进行总结。你总结出来的内容放在很多个案身上都有共通的解释,就算是概念化。如果你说的结论,只适合这个人,就不能称之为概念化。所以大家心里面要有清晰的理论模型。动力咨询的理论模型从开始有到现在,发展的并不多。
最基础的依然是弗洛伊德的地形学模型。动力咨询师要心理有感觉:来访者会有现实的故事和痛苦情绪,对应着的是潜意识里压抑的情感。
第二个模型是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育模型。通过这个模型,你会相对比较清楚这个人的行为方式、表达方式、穿着打扮,就会有一个孩子气是否明显的感觉评估,弗洛伊德也给出了两个词——初级特征和次级特征,以此评估焦虑退行时是退行到口腔期、肛门期或俄期,在此我们就不多说概念了。
第三个理论模型是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的结构模型——本我、自我、超我。这个人的冲突是超我太强了?自我平衡作用失衡了?本我被超我干掉了?像有些 “五讲四美三热爱”的人在意识里没有想过人是可以适度任性一点的,是可以向别人表达需求的。
第四个是克莱因的幼儿心位模型。这个模型能够非常好地去鉴别个体焦虑时是处在偏执分裂心位还是抑郁心位。处在偏执分裂心位里,还没有发展出稳固的“关系”,总处于恐惧中。而处在抑郁心位说明是有关系的,已经进入了两元关系,情感反应或表现得更复杂。
第五个就是玛格丽特·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她将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总结为从自闭、共生、孵化、实践、和解到自体客体恒定。我们和一个人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各种感觉:比如感觉一上来,这个人怎么就把我拽得死死的?这个人为什么我想靠近他他就是不理我,我靠近不了?而这个人我能够靠近,但是和他玩着玩着,我就老有某一种类似的情绪感受,比如总觉得自己对不住他;而那个人是玩着玩着就总会很嫌弃他。这些都可以在马勒的模型里给予他们归类。
第六个是科胡特的自体理论模型。他是围绕一个自体、自体表征内容的变化和自体的需求建构的,简单说科胡特的理论模型就是自体按照镜映—理想化—孪生的阶段发展。比如白雪公主里面的皇后,皇后是离不开魔镜的,魔镜不在这个房间了,或者这个镜子说的话不再是“你最漂亮”等,她都会崩溃,这就是镜映。科胡特起镜映这个名字,来源于那个关于美男子在湖面照镜子变水仙花的自恋的故事。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焦虑了,他就会退行。退行到什么状态呢?就是要有一个人必须要一直抱着他说,你很好,你很好……他才会不焦虑。这是镜映的阶段。好一点的,就会进入一个理想化的移情阶段,这个阶段容易处在失望与理想化之中:一个人必须让你欣赏,必须让你觉得他厉害,你才愿意和他进入关系,因为这个时候是我们需要觉得自己很好,这是自体的需求。再往前发展,就进入到孪生移情阶段,一个人允许对方犯错误,但也还能想起来对方还有优点。可以和对方较量,但并不会因为某个回合的较量,就非要和对方不来往。同时当他感觉到对方强的时候,他还可以去询问。发现对方有需求的时候,他也可以去爱去支持。这就是孪生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